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孔子 先秦 · 无名氏
四言诗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二
《孔丛子》曰:子顺曰:先君初相鲁。鲁人谚诵曰云云。及三月政成化行。民又作诵曰:○《诗纪》引《吕氏春秋》。于题下注云。二章。又云辞亦见《家语》、《孔丛子》。○逯案。《吕氏春秋》曰:孔子始用于鲁。鲁人鹥诵之曰云云。用三年。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道左。财物之遗者。民莫之举。大智之用。莫难用也云云。无第二章诵。《诗纪》谓《吕氏春秋》有诵二章。实误。又第一章见于《吕氏春秋》。知为先秦之作。第二章出《孔丛子》。今亦著录。
麛裘而鞞。投之无戾。
鞞之麛裘。投之无邮(○《吕氏春秋》乐成篇。《孔丛子》陈士义篇。《诗纪前集》三。)
衮衣章甫。实获我所。
章甫衮衣。惠我无私(○《孔丛子》陈士义篇。《诗纪前集》三。)
孔子《家语》引里语 先秦 · 无名氏
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家语》子路初见篇。《御览》四百九十五。《诗纪前集》十。)
孔子司寇 春秋鲁国 · 鲁定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宋公之子弗甫,有孙鲁孔丘,命尔为司寇(《韩诗外传》八)
孔子 其一 春秋末鲁国 · 鲁哀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
呜呼哀哉!
尼父,我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又见《史记·孔子世家》,作「母自」。)
孔子 其二 春秋末鲁国 · 鲁哀公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天不遗耆老,莫相予位焉。
呜呼哀哉!
尼父(《礼记·檀弓》)
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论 北宋 · 黄龙友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一、《论学绳尺》卷一○
论曰:传道而得不传之传,非此心之迭相遇不能也。
夫道何尝一日不可传哉,特患乎未有所遇尔。
奚为遇?
以我之有,近彼之有。
耳不可得而闻,所以闻者心也。
闻以心,故闻虽在于已传之后,而知则在于未传之先矣。
是之谓遇。
遇则不相拒,不遇则不相受。
不相受而求以相传,虽终日相接而恍若无知者,而又安可以不闻闻之也?
圣人迭出,而为吾道宗主,不有遇之,何以传之
苟遇矣,非以道传道,以心传道也。
是虽上下数百载间,謦欬寂寥,影响不接,而一脉贯通,固已领会于无言之表,又何必口授耳听而后谓之闻,目击首肯而后谓之知也哉!
孟轲氏七篇之终,论汤、文、孔子相去五百馀载,皆谓其闻而知之,岂不以汤、文、孔子之闻道虽在五百载之下,汤、文、孔子之知道则在于五百载之上?
向使汤之心而不迭与尧舜遇,文王之心而不迭与汤遇,孔子之心而不迭与文王遇,何以一闻之顷,而遽知此道若是之微耶?
遇之于心,万古如一日;
不遇于心,勿求于闻可也。
此不传之传所以为传之妙也。
汤、文、孔子闻知如何,请得以广其说。
尝读韩子《原道》一编,观其论列圣相承所传之道,有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窃怪夫尧舜禹聚会精神于一堂之上,文武周公启佑继承于一家之中,其见亲见,其言亲言,固可谓之传矣。
汤文相去,世代逾远,周孔穷通,声迹已殊,而亦谓之传何欤?
吁!
此其所以为不传之传也。
天下之事,从其有而近其有则易,取其无而纳以有则难。
况以道相传,而传于不相遇者耶!
举珠玉以授无指,而责其不玩;
指日月以示无目,而责其不仰,可乎?
若夫手与目具者,惟恐吾之不授不示也,授则受、示则睹矣。
不惟授而后受、示而后睹也,虽不授之,犹将取之,虽不示之,犹将窥之。
何则?
彼固有以遇之也。
手与珠玉遇,则其取不可禁;
目与日月遇,则其睹不可闭。
大哉遇乎,其吾道一脉之所系乎!
夫心不遇焉,虽同堂合席,何啻藩墙尔汝之不相入;
心苟遇焉,将神交意契于千万世之下,而又安有毫发之差也。
何也?
遇而传也。
夫惟遇而传,是以传而必遇。
世固有终身疲道路,或不尽知其险要;
而指山画谷者,乃得于不出户之儒。
把手论交情者,或不尽知其辞色;
而洞见肺腑者,乃出于未倾盖之士。
此所谓遇之真也。
汤之于尧舜文王之于汤,孔子之于文王,其殆迭相遇之真欤!
不然,何其遇而顺、顺而契也?
彼其所谓遇者,非谓前者之言能启人,而后者之听能听人也。
言而能启人之听也,则丹朱听之矣,商均听之矣,管蔡之徒听之矣,何为不传之父子兄弟,而传之五百载之后也?
然则前圣之传,传不以言;
后圣之传,传不以耳。
传不以言,则言者心也;
传不以耳,则耳者亦心也。
以前圣之心触后圣之心,是惟无合,合则遇矣。
精一允执,尧舜未尝口以授之汤也,而执中之旨,汤自与尧舜不约剂而合。
则汤之心,其所以知尧舜者久矣,汤与尧舜固一遇也。
日新又新,汤未尝口以语之文王也,而不已之运,文王自与汤不符玺而契。
文王之心,其所以知汤者素矣,文王与汤又一遇也。
作爻重《易》,文王未尝口以告之孔子也,而《系辞》之作,孔子自与文王不印券而侔。
孔子之心,其所以知文王一日矣,孔子文王又一遇也。
不求尧舜尧舜,而求此心之尧舜
不求汤于汤,而求此心之汤;
不求文王文王,而求此心之文王
则遇者真,而传亦得其真矣。
五百载之前,此一道也;
五百载之后,亦此一道也。
已往之圣,此一道也;
未来之圣,亦此一道也。
有先知焉,知则无先;
有后知焉,知则无后。
此不传之传所以常闻于不闻之闻也。
子贡常有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夫文章性天,本非二道,子贡闻之以耳,而不闻之以心,此所以但知文章之可闻,遂谓性天之不可闻也。
性天之外,岂有所谓文章也哉?
吾甚悲夫子贡日与夫子相接,而日与夫子不相遇也。
若夫如愚之回,则领会之固已久矣。
无他,回之心与夫子遇也。
如回,则闻一以知十矣;
参如回,则无《孝经》矣;
门人如回,则无《论语》矣;
人人皆如回,则无六经矣。
有经而道犹不传,何也?
呜呼!
文王之后有孔子矣,孔子之后,斯道散于百家,荡于末流耶。
朋邪诐异,幅裂鼎沸,莫敢谁何,不有孟子,孰从而嗣其脉哉!
其曰:「我欲正人心、息邪说」。
又曰:「我欲承三圣」。
此时此心,盖不特与孔子遇,且与文王遇;
不特与文王遇,且与汤遇、与尧舜遇矣。
「无有乎尔」,自知何甚明,而自任何甚毅耶!
之闻盖异乎人之所闻矣,不然,《原道》何以复继之曰「孔子传之孟轲」?
死不得其传之言,则又验矣,吾亦未敢以是而疵韩子之说也。
吾尝谓道之传与不传,系乎心之遇与不遇;
而心之遇与不遇有天焉,君子不徒谓人也。
何者?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无心,以道为心,圣人无心,以天为心。
惟其以天为心,故亦与天相遇。
五百载而圣人始生,圣人之难遇也,心之难遇也;
非心之难遇也,天之难遇也。
故曰:「孔子闻诸文王文王闻诸汤,汤闻诸尧舜尧舜闻诸天」。
各五百载而始以心遇,天岂啬其遇哉?
吾是以益悲夫此心之难遇,而圣人之不世出也。
吁,圣人虽不世出,岂无迭遇圣人之心于千百世之下者?
谨论。
孔子世为殷后议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
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
宋国已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
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
《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汉书·梅福传》)
上书请封孔子子孙为殷后 西汉 · 梅福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
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政者,职也。
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横分,臣之愿也。
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历千驷,臣不贪也。
故愿壹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
亡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
愿陛下深省臣言。
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恶之报,各如其事。
昔者秦灭二周,夷六国,隐士不显,佚民不举,绝三统,灭天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
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
成汤不祀,殷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
《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
《谷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
何者?
诸侯夺宗,圣庶夺适。
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
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
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
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
何者?
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
不灭之名,可不勉哉(《汉书·梅福传》)
孔村(俗传有孔子岩、孔子寺,遂以名村) 南宋 · 周南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辙环死只欠居夷,此地传讹且阙疑。
坏屋无烟桑柘少,绝怜犹似厄陈时(以上同上书卷三五七九引《山房后稿》)
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建宁二年三月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一
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鲁相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
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蒙厚恩,受任符守,得在奎娄,周孔旧,不能阐弘德政,恢崇壹变,夙夜忧怖,累息屏营,臣晨顿首,顿首死罪。
死罪臣以建宁元年到官,行飨,饮酒畔宫毕,复礼孔子宅,拜谒神圣,仰瞻榱桷,俯视几筵,灵所冯依,肃肃犹存,而无公出酒脯之祠。
臣即自以奉钱,修上案食醊具,以叙小节,不敢空谒。
臣伏念孔子乾坤所挺,西狩获麟,为汉制作,故《孝经神契》曰:「玄丘制帝卯行」。
又《尚书考灵耀》曰:「丘生仓际触,期稽度为赤制」。
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缀纪撰书,修定礼义。
臣以为素王稽古,德亚皇代,虽有褒成居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
臣伏见临辟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
夫封土为社,立稷而祀,皆为百姓兴利除害,以祈丰穰,《月令》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矧乃孔子玄德焕炳,光于上下。
而本国旧居复礼之日,阙而不祀,诚朝廷圣恩所宜特加。
臣寝息耿耿,情所思惟。
臣辄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以共禋祀,馀□赐先生执事
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臣尽力思惟庶政,报称为效,增异辄上。
臣晨诚惶诚□,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上尚书
时副言大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司农府治所部从事
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颜母毓灵。
承敝遭衰,黑不代仓,□流应聘,叹凤不臻。
自卫反鲁,养徒三千。
获麟趣作,端门见徵。
血书著纪,黄玉响应。
主为汉制,道审可行,乃作《春秋》,复演《孝经》,删定六艺,象与天谈,钩河擿雒,却揆未然。
魏魏荡荡,与乾比崇(《隶释》一)
文宣王862年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晚来乘兴谒先师,松柏凄凄人不知。
九仞萧墙堆瓦砾,三间茅殿走狐狸。
雨淋状似悲麟泣,露滴还同叹凤悲。
傥使小儒名稍(一作粗)立,岂教吾道受栖迟。
文宣王862年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三教之中儒最尊,止戈为武武尊文。
吾今尚自披蓑笠,你等何须读典坟。
释氏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若教颜闵英灵在,终不羞他李老君
匡人不能害孔子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二七、《北溪大全集》卷六
圣人知匡人之决不能害己,而必又有戒畏之心,往前看得偏重了,所以一向不通。
后来乃觉彼此皆浑沦是天处,盖此处以大纲言之,斯文未丧,固天意在我,而匡人决不能逆天矣。
圣人于此更不复疑惧,所以信天理之必然也。
然就其中细论之,吾无以致之,而彼无故而来,莫之为而为,是亦天也,吾又安可轻自恃哉?
故圣人于此,又必戒谨而不敢忽,所以尽天理之当然也。
二者并行而不悖,便见圣人之行,缜密无缝罅,而左右动无非天处,竖看横看,道理便不偏著在一边。
不审是否?
余尝剧喜尼父学琴之语。有诗记之矣。今因青简之喻。有戚戚焉。遂反其语。而申其义云 清 · 南克宽
 出处:梦呓集乾
菀彼春木芚,谁援我手鹑。
去之五百岁,其人暧若存。
何者为此语,西蜀扬子云
论世而知人,实符邹孟言。
曰余无所识,往籍时披翻。
神明忽恍然,跃出行墨间。
黔晰与癯腴,黯黯如可看。
自信心眼开,谁将今古论。
此乐矢不告,此意安得谖。
徘徊发孤咏,注目层云端。
神汉桂阳太守周府君碑铭桂阳太守周府君者,徐州下邳人也。讳憬字君光。体性敦仁,天资笃厚。行兴闺门,名高州里。举孝廉,拜尚书郎,迁汝南固始相,遂拜桂阳守,宣鲁卫之政,敷二南之泽。政以德绥,化犹风腾。抚集烝细,振发有方。进则贞直,退则错枉。崇举济济,吉士充朝。招贤训蒙,开诱六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信感神祗,灵瑞符应。嘉禾生于野,奇草像萐莆。异根之树,超然连理。于此之时,邦域为宁。郡又与南海接比,商旅所臻,自瀑亭至于曲红,一由此水。其水源出于王禽之山。山盖隆崇,峻极于天。泉肇沸涌,发射其颠。分流离散,为十二川。弥陵隔岨,蛮阜错连。隅陬壅遏,未繇骋焉。尔乃溃山钻石,经营沟畛,激扬争怒,浮沉潜伏,蛇龙诘屈。澧陵郁浥,千渠万浍,落聚涧下,迄安聂六泷作难,湍濑溞溞,沄沄潺湲。虽《诗》称百川沸腾,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盖莫若斯。天轨所经,恶得已哉!改其下流,注也若奔车失辔,狂牛无縻。□忽舻陆,不相知及。其上也,则群辈相随,繵挽提携,唱号慷慨,沉深在前。其或败也,非徒丧宝玩,陨珍奇,替珠贝,流象犀也。往古来今,变其终矣。于是府君乃思夏后之遗谋,□应龙之显化,□行旅之悲穷,哀舟人之困阨,感蜀守冰珍绝犁魋,嘉天昧渊,永用夷易,乃命良吏,将帅壮夫,移盘投之穷壑,夷高填下,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断硠磕之灵波,弱阳侯之汹涌;由是小溪乃平直,大道克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升涉周旋,功万于前。除昔□□颠,树表于兹。虽非龙门之鸿绩,亦人君之德宗。故舟人叹于洲渚,行旅语于涂陆。孔子曰:“禹不决江疏河,吾其鱼矣!”于是熹平三年,岁在摄提,仲冬之月,曲红长、零陵重安区祉,字景贤,遵承典宪,宣扬德训,帅礼不越,钦仰高山,乃与邑子故吏龚台、郭苍、龚额等,命工凿石建碑于泷上,勒铭公功,传之万世,垂示无穷。其辞曰:) 东汉 · 郭苍
乾坤剖兮建两仪,刚柔分兮有险夷。
咨中岳兮据崔嵬,叹衡林兮独倾亏。
增陊峭兮甚䧢陁,鲧莫涉兮禹不窥。
仰王禽兮又崎危,俯泷渊兮怛以悲,岸参天兮无路蹊。
石纵横兮流洄洄,波隆隆兮声若雷。
或抱货兮以从利,或追恩兮以赴义。
汎舟楫兮有不避,沉躬躯兮有玄池。
委性命兮于芒绳,潜寒慄兮不皇计,泛随流兮殆忘归。
懿贤后兮发垩英,闵不通兮治斯溪。
蹶巨石兮以湮填,开切促兮导曲机,推六泷兮弱其势。
遏泌汨兮散其波,威怒定兮混灡灡,息聊啾兮逝□□。
□□□兮蛟龙藏,陆夫唱兮舻人歌,名冠世兮超逾伦。
今称扬兮铿流沙,功斐斐兮镇海裔,君乎君乎寿不訾欧大任《百越先贤志》卷四《郭苍》据《水经注》、《金石录》、《欧阳六一集》参
按:碑文参校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金石略二》。
尼父 东汉 · 张超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岩岩孔圣,异世称杰。
量合乾坤,明参日月(《文选·七启》注作「合量乾坤,参曜日月」。)
德被八荒,名充遐外。
终于获麟,遗歌鲁卫(《艺文类聚》二十,《初学记》十七)
孔子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六
养徒三千,升堂七十。
潜神演思,因史作书。
考混元于无形,本造化于太初(《御览》一)
新修曲阜县文宣王 唐 · 贾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皇帝御宇之十年。
岁在巳丑。
夫子三十九代孙鲁国公节镇汶阳之三载。
秋霜共凛。
冬日均和。
里闾无桴鼓之声。
耆艾有裤襦之咏。
道已清矣。
政已成矣。
于是瞻故乡以徘徊。
想庙貌而怊怅。
乃谓僚佐曰。
伊予圣祖。
实号儒宗。
英灵始谢于衰周。
德教方隆于大汉。
爰因旧宅。
是构灵祠。
粤自国朝。
屡加崇饰。
文榱绣桷。
虽留藻绘之功。
日往月来。
颇有倾摧之势。
故老动凄凉之思。
诸生兴嗟叹之音。
今忝镇东平
幸迩乡里。
虽无由展敬。
而敢忘修营。
既而飞章上陈。
请以私俸葺饰。
由是命工庀事。
饰旧加新。
浃旬之间。
其功乃就。
门连归德
先分数仞之形。
殿接灵光。
重见独存之状。
晬容穆若。
更表温恭。
列侍俨然。
如将请益。
丹楹对耸。
还疑梦奠之时。
素壁高标。
宛是藏书之后。
槐影疏而市晚。
杏枝暗而坛孤。
不假大夫
幽兰自满。
无烦太守
刺草全除。
稷门之旧业俄兴。
阙里之清风再起。
既可以传芳万古。
亦可以作范一时。
且开辟以来。
霸王之道。
言其德也。
莫踰于汤武。
语其功也。
无尚于桓文。
坟土未乾而邱陇已平。
子孙纵存而蒸尝悉绝。
夫子无尺寸之地。
微一旅之众。
修仁义者取为规矩。
强梁者莫不钦崇。
生有厄于栖迟。
殁居尊于南面。
而樵苏莫采。
庙貌长存。
道德相承。
簪裾不绝。
则夫子之道。
既可章于积善。
鲁公之德。
实无愧于聿修
防目睹灵踪。
躬寻盛绩。
仰圣姿而如在。
休烈而难名。
承命纪功。
让不获已。
刻诸贞石。
深愧菲才。
谨记。
祭告孔子 北宋 · 田洵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一、乾隆《曲阜县志》卷二五
王渊圣难名,诚明异禀。
敷厥雅道,大阐斯文。
生民以来,至德莫二。
教行万世,仪比三王。
阙里之居,祠宇惟焕。
遐瞻墙仞,逖溯门扉。
奋于飞染之踪,新兹标榜之制。
命工庀事,推策涓辰。
敢议形容,盍申崇奉,仰惟降格,遥冀鉴观。
议鲁相请尊祀孔子 西晋 · 傅祗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二
《春秋传》言立在祀典,则孔子是也。
宗圣适足继绝世、章盛德耳。
至于显立言,崇明德,则宜如鲁相所上(《魏志·崔林传》。博士傅祗议。案:此议当在景初正始之间,而《晋书》言傅祗卒于永嘉末,年六十九,若非《晋书》有误,即此博士傅祗别是一人也。今姑编入晋文,俟考。)